化療第幾針最辛苦?越來越累怎麼辦?

2019年6月起,鄭伃書不再只是乳房外科醫師,也成為一位乳癌患者。

身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她曾以為能靠強大的意志力撐過化學治療,同時還能繼續堅守工作崗位。

當醫師變成病人,親身經歷化療副作用之後,才發現原來這麼「累」... 累到想放棄!

「有一些事情我覺得很抱歉。我覺得好累喔,我不要治療…那時候我想不透,怎麼能放棄?只要用意志力熬過去,就可以把癌症處理好了!」

「 我必須承認,我自己在做化療第四次還是第五次的時候,一瞬間也曾經冒出這種念頭—真的很累!是不是治療到這裡就好? 即便我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了、照顧過這麼多病人…我也會冒出這種念頭。」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

引述來源:
Heho健康 醫生變病人,鄭伃書:乳癌讓我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ETtoday新聞雲頻道《豈有此呂》呂捷專訪鄭醫師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

破壞持續,副作用日積月累

許多癌友都有類似的經歷,化療一針比一針更辛苦,後期的療程越來越艱難...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粒線體功能研究

化療第幾次最辛苦?

一次比一次 越來越體虛無力...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

不同的療程、搭配不同的化療藥物、使用不同的劑量,再加上每個人病況不同、體質不同,化療副作用的強度與感受當然也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沒有絕對的公式可套用。

因此,化療並沒有固定「第幾針」特別辛苦。根據癌友經歷談,初期的第一針與第二針也許最難以適應,而隨著療程的進行,後期副作用與破壞不斷累積,更使人備感艱辛,越來越累、覺得無法承受。究竟,為什麼越來越累?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

能量耗盡,疲憊無止境

化療落髮的副作用固然令人怵目驚心,但有些「隱性破壞」更不容忽視。其中「癌因性疲憊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臨床疾病之一,並正式列入ICD-10 疾病診斷,有明確的診斷準則,其診斷碼為R53.0,顯示癌因性疲憊症是需要重視並積極治療。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 粒線體功能研究

癌因性疲憊症

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

不妨想像一支高階手機,即使畫質無比清晰、程式多元豐富、操作簡便智慧,若電池續航力不足,再多功能也無法使用。

人體中的數十兆顆細胞也是如此,每一顆無細胞,無論生理機能設計如何巧妙,只要細胞中的電池「粒線體」一停擺,細胞功能就會大當機、無法正常發揮。

每一次化療,就是一次對細胞電池的破壞攻擊...不只能量枯竭、越來越累,各種細胞功能也無法正常運作。

近年來,不同研究團隊皆已證實,癌症治療期間確實會引起病患的「深度疲憊」,不同的癌症種類、不同的治療方式(包含化療與放療),都會破壞細胞電池,讓疲憊不斷累積,從原本的隱性破壞,轉變成顯而易見的副作用。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 粒線體功能研究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

在2018年與2020年,美國不同的研究團隊分別證實,男性攝護腺癌患者在放療過程中,會造成細胞電池「粒線體」功能失常,進而產生程度不一的「癌因性疲憊」,實驗結果先後發表於Cancer Management and Research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國際期刊。

無獨有偶,2022年發法國團隊發現,女性乳癌患者在化療過程中的異常疲累,來自於有細胞電池「粒線體」異常的情形,文獻發表於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 期刊中。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

對抗癌疲憊,細胞電池是關鍵

癌症本身與治療過程中,會產生龐大的氧化壓力,破壞粒線體。人體細胞內建粒線體生成mitochondrial biogenesis機制,是更新細胞電池的有效手段之一,即使粒線體損壞,也能仰賴生成新的粒腺體來補足。隨著年齡漸長,粒線體生成機制會被抑制,細胞不再生成新的粒線體;而相反的,運動可以刺激粒線體生成,逆轉老化造成的細胞電池衰老。

科學界正在挖掘,喚醒人體內建的粒線體生成機制、更新細胞電池的方法。

2016年的老鼠模型中,發現從黃耆萃取出的特殊多醣體有助於粒腺體生成,以西方科學方法驗證了補氣中藥黃耆為什麼能補氣—關鍵就在於黃耆多醣啟動PGC-1α路徑,活化粒線體生成。當細胞生成更多粒腺體,全身能量運作就能恢復得更好。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粒線體生成功能

化療第幾針最辛苦

原來中醫所說的,黃耆「補氣」的意義就在粒線體。西方科學證實,黃耆中特殊的多醣體結構有助於更新粒線體,讓粒線體發揮正常應有的功能,補足氣力,讓生活更美好。在2017年由台灣腫瘤護理學會與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共同發行的「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中,黃耆多醣更應用於處方注射劑,是主流的藥物治療方法之一:

黃耆多醣注射劑可促進人類周邊血液單核細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釋放顆粒性白血球與造血幹細胞的相關生長因子,亦可促進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的增殖,並具有降低TNF-α、IL-6、MCP-1、IFN-γ、IL-1β等發炎因子的效果。黃耆多醣注射劑也被發現可增加M1/M2 巨噬細胞極化的比例,可抑制一系列腫瘤促進物質的產生,營造出不利於腫瘤生長的微環境;同時能促進樹突細胞的成熟化,進而增強 T 細胞主導的抗癌免疫反應。

黃耆多醣注射劑亦可協同 cisplatin,更有效降低腫瘤生長指標 NF-κB 及血管新生指標 CD31,取得比 cisplatin單一治療更明顯的抗腫瘤功效。此外,黃耆多醣注射劑也被發現可增加 PTPN11 和 NFKB2 基因的表現而影響血球和免疫細胞的增生,並促進 THP-1 巨噬細胞生成IL-1β和IL-6以調節發炎反應。以上研究結果顯示黃耆多醣注射劑對於造成癌因性疲憊症的發炎、造血失調、和免疫失衡等機制,或許具有調節效果。

一項針對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病人的Phase II雙盲試驗,將受試者隨機分配使用同步化學放射治療CCRT合併黃耆多醣注射劑或安慰劑,結果發現合併黃耆多醣注射劑者的嚴重治療相關副作用與開始CCRT後的生活品質負面影響皆較少,其中疼痛、食慾喪失、與社交聚餐進食困擾方面有顯著的差異。
針對II/III期乳腺癌病人正在接受epirubicin & cyclophosphamide輔助性化療者,另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評估黃耆多醣注射劑作為輔助性治療以預防及降低化療引起的毒性,進而促進病人對化療的遵從性之研究也顯示,黃耆多醣注射劑對於預防更年期前病人出現化療引起的疲憊、失眠、以及對未來展望和整體健康狀態的負面影響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尤其有助於病人在化療期間維持正常的日常活動,並可照顧家庭和管理工作,進而有更好的狀態完成整個輔助性化療療程 。

相較於單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的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合併使用黃耆多醣注射劑,能促使肺癌病人的嗜中性球和淋巴球之間的比值(neutrophil tolymphocyte ratio, NLR)正常化, 避免淋巴球數目在抗癌療程中減少,並有助於維持免疫功能。

一項針對136 位接受化療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所進行的臨床研究發現,在化療過程併用黃耆多醣注射劑 250mg QD 連續 7 天的病人,相較於未使用的病人,不僅疲憊情形顯著改善 (P < 0.001),生活品質、體能、噁心 / 嘔吐、疼痛、及食慾等方面亦有明顯改善。

黃耆多醣注射劑的 Phase II/III 樞紐試驗針對 58 位以 BFI-T 評 估 疲 憊 程 度 在 4 分 以 上 的 癌 症 病 人, 先 以隨機雙盲方式給予該注射劑 500 mg QD 或安慰劑四週,之後解盲給予所有病人四週的黃耆多醣注射劑治療。高達 82% 的黃耆多醣注射劑組受試者表示癌因性疲憊症明顯改善,顯示長達8 週的療程對病人有正面效果。進一步分析顯示,病人改善幅度最大的 BFI-T 項目為行走能力和情緒。

基於以上臨床實證,黃耆多醣注射劑已獲得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用於改善癌症末期因疾病進展所導致之中重度疲勞症狀。在後續之雙盲、多中心Phase IV隨機對照試驗也發現,經過一個黃耆多醣注射劑療程後,有超過65%的病人之疲憊分數進步至少10%,且克氏身體功能狀態 (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 高者(60-90 分,相當於 ECOG 0-2)有更佳的療效反應。

臨床指引建議:
黃耆多醣注射劑的臨床實證顯示,可改善中重度癌因性疲憊症。(Level 1, Grade A)

化療一針比一針更辛苦

臨床治療指引並指出,癌症病人在診斷後均應接受規律的疲憊評估,以及早發現疲憊問題並了解可能的原因,再進行治療處置和改善。一般治療處置建議從非藥物處置開始,但如果無法改善疲憊或緩解疲憊的惡化,或已處理或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就應該考慮給予藥物治療。

另外,選擇藥物治療時,應以實證為依據,並有全面性的考量。例如2010年文獻回顧指出紅血球生成素和長效紅血球生成素對於改善癌因性疲憊症有臨床效果,但這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與安全性風險較高,因此不建議用於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

深入了解 → 藥物治療方法【利弊分析】

 

化療一針比一針更辛苦


延伸閱讀:




分類文章